第九讲 耶稣的事工(约5;太12;可3;路6)

毕迈可牧师

第九讲 耶稣的事工(约5;太12;可3;路6)

I .耶稣第二次上耶路撒冷(约5)

A.耶稣回到耶路撒冷过节,一般被视作他的第二个逾越节——公元28年4月(约 5:1)。根据摩西律法,有三个节期犹太人必须参加:逾越节、五旬节、住棚节。约翰将他的叙述和耶路撒冷的节期联系在一起——逾越节(2:13; 6:4)、住棚节(7:2)、修殿节(10:22)、逾越节(12:1)。而耶稣的第二个逾越节是他唯一没有详细叙述的一个节期,其他节期,约翰都会描述耶稣在那个节期相关的教导(约 2:13; 6:4; 7:2; 10:22; 12:1)。耶稣刚刚结束了第一次的加利利传道之旅(路4:44),就离开加利利,上耶路撒冷去。

1这事以后,到了犹太人的一个节期(逾越节)。耶稣就上耶路撒冷去。(约 5:1)

B.在耶路撒冷,耶稣在安息日医治一个人(约5:2-9)。这引起了法利赛人的强烈不满。约翰在5:10节中特别描述了法利赛人的不满。然后,耶稣借由他们对他在安息日治病的反对,来解释他和天父的关系(约5:19-47)。

C.耶稣在毕士大池边医治一个病人(约5:2-9)。当有天使按时下池子搅动那水,水动之后,谁先下去,无论害什么病,就痊愈了。以赛亚预言弥赛亚要医治瘸腿的(赛35:6)。

2在耶路撒冷,靠近羊门,有一个池子,希伯来话叫作毕士大,旁边有五个廊子。3里面躺着瞎眼的,瘸腿的,血气枯干的,许多病人。(有古卷在此有等候水动4因为有天使按时下池子搅动那水,水动之后,谁先下去,无论害什么病,就痊愈了)。5在那里有一个人,病了三十八年。6耶稣看见他躺着,知道他病了许久,就问他说,你要痊愈吗?7病人回答说,先生,水动的时候,没有人把我放在池子里。我正去的时候,就有别人比我先下去。8耶稣对他说,起来,拿你的褥子走吧。9那人立刻痊愈,就拿起褥子走了。那天是安息日。(约5:2-9)

1.你要痊愈吗?这个问题在医治中是很重要的部分。接受医治和活在完全的第一步就要对此有一个真实的渴望,因为有人在他们的疾病中定义他们自己——即寻求人的同情或者提供一个不必努力渴望的借口,因为他们可能会失败。

2.拿起你的褥子:耶稣让他拿起他的褥子,他知道这是安息日(5:9)。由此就引发了争端。

3.安息日:违反安息日是一个死罪,可能会被石头打死。

a.神设立第四诫命的目的是让百姓不要在安息日工作(出 20:9),指的是雇佣关系中谋求生计的工作。

b.这个人并没有破坏律法设立的初衷,但是违反了犹太拉比对律法所做的解释。古人的遗传中,工作的定义包含39种分类——其中包括携带东西。

D.宗教领袖想要杀耶稣(约5:10-18)。耶稣借此来描述他与天父的关系(约5:17-30)。这些宗教领袖不是没有被耶稣所行的医治神迹所震撼,而只因为一件事,就是他们的宗教典章没有被维护高举。

14后来耶稣在殿里遇见他,对他说:“…不要再犯罪,恐怕你遭遇的更加厉害。”…16所以犹太人逼迫耶稣,因为他在安息日做了这事。17耶稣就对他们说:“我父做事直到如今,我也做事。” 18所以犹太人越发想要杀他,因他不但犯了安息日,并且称神为他的父,将自己和神当做平等。(约5:10-18)

1.耶稣警告那人不要把他得了医治看作是可以继续犯罪的机会(约5:14)。这个人生病是和他所犯的 罪有关。某些罪如果一直在犯,可能会影响我们的状况(徒5:1-11;林前11:30;约一5:16)。这不是说每个人犯罪都会生病,约翰清楚地解释一些疾病不是因为人犯罪所引起的(约9:3)。

2.很多拉比教导神在安息日继续工作来维持他的创造。耶稣知道神是一直在工作的。神的工作除了维护整个宇宙的秩序,也包含了医治和拯救生命。耶稣的重点是因为神在安息日工作,所以证实耶稣和天父一起在安息日工作。

3.神没有在安息日停止工作,所以耶稣也不会。耶稣与神同工。耶稣指出他与摩西律法的关系,正如天父与摩西律法关系一样,但不同于堕落的人类与律法的关系。他讲到他的父,强调出圣父与圣子之间独特的关系。

E.耶稣解释他和天父的关系,他作为人子完全地依存和顺服父神的旨意(约 5:19-21)。耶稣不凭着自己的能力或他的心意做什么。他教导我们父神比人子更大(约14:28)。父神对耶稣的爱体现在父持续地将自己所作的一切事指给子看(约5:20)。耶稣行天父所行的一切事情,耶稣有权柄使死人复活(约5:21),以及在末日审判所有人(约5:22)。

19耶稣对他们说:“…子凭着自己不能做什么,唯有看见父所做的,子才能做;父所做的事,子也照样做。20父爱子,将自己所做的一切事指给他看,还要将比这更大的事指给他看,叫你们稀奇. 21父怎样叫死人起来,使他们活着,子也照样随自己的意思使人活着。 22父不审判什么人,乃将审判的事全交于子, 23叫人都尊敬子如同尊敬父一样…” (约5:19-23)

F.耶稣将要叫坟墓里的死人都出来(约5:24-29)。“死人听见了他的声音”体现在他工作的两个方面:我们现在所接受的属灵新生命,以及当耶稣再来时我们复活的有形体的新生命(帖前4:15-16)。

25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:时候将到,现在就是了,死人要听见神儿子的声音,听见的人就要活了…28你们不要把这事看做稀奇。时候要到,凡在坟墓里的,都要听见他的声音,就出来, 29行善的复活得生,作恶的复活定罪。(约5:25-29)

G.耶稣乘船返回到加利利(约6:1)。这可能发生在公元28年五月。

1这事以后,耶稣渡过加利利海,就是提比哩亚海。(约 6:1)

 II .在加利利对安息日的争议(太12:1-8;可2:23-28;路6:1-5)

A.在迦百农,耶稣用比喻强调新酒需要放在新皮袋里。这个比喻刚好被记录在下一个安息日所爆发的诸多争议之前(太2:18-22;路5:33-39)。耶稣和法利赛人对于公义的道路和敬虔的生活方式持不同的意见,这与新皮袋、旧皮袋比喻的原则相关联。

B.反对耶稣的声音始于他赦免罪的时候(太9:1-8),当他和罪人一起用餐时,反对的声音加剧(太9:9-13)。而现在彻底爆发了,因为耶稣没有尊荣他们的律法传统。

C.马可福音是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来写的,马太福音是根据主题来写的。马太把神迹和教导放在一起,并没有优先考虑时间顺序。

D.门徒们在安息日掐麦穗,在加利利引发了对安息日的剧烈争议,就像之前在耶路撒冷时发生的一样。(太12:1-8;可2:23-28;路6:1-5)耶稣已经连续三次面临关于安息日的争议——一次发生在耶路撒冷,两次发生在在加利利。(太12:1-8, 9-14)麦子成熟的时间一般是在五月,所以现在刚好是耶路撒冷逾越节的几周之后(约5:1)。

1那时,耶稣在安息日,从麦地经过。他的门徒饿了,就掐起麦穗来吃。2法利赛人看见,就对耶稣说,看哪,你的门徒作安息日不可作的事了。3耶稣对他们说,经上记着大卫和跟从他的人饥饿之时所作的事,你们没有念过吗?4他怎么进了神的殿,吃了陈设饼,这饼不是他和跟从他的人可以吃的,惟独祭司才可以吃。6但我告诉你们,在这里有一人比殿更大。(太 12:1-6)

1.律法是允许人们在经过庄稼时摘一些穗子的。(申23:25)

2.耶稣引用经文中所记载大卫的一个经历(撒上21:1-9)。神的殿是在挪伯所设立的帐幕,大卫和跟从他的人吃了只有祭司有权吃的陈设饼。经文中神没有为着吃陈设饼的事责备大卫,因为他是主所恩膏的王,正在逃离这个有军兵追杀他的邪恶国家。在大卫面临生死问题时,神允许大卫可以打破律法的仪文。耶稣引用了大卫被邪恶领袖所拒绝的时刻,“大卫的子孙”现在正经历着同样的拒绝。

3.针对耶稣的争议并非主要是关于对律法中安息日的理解,而是耶稣的一个令人震惊的宣告,在这里有一人比殿更大——即人子是以弥赛亚君王和主的身份与他的百姓同在。圣殿非常重要因为它是神彰显同在的地方(12:6)。神的同在透过人子耶稣有更大彰显,这是最引发关注的言论。

E.几个月前,耶稣让宗教领袖去学习关于怜悯的事(太9:13)。属灵的真意就是发出对他人的怜悯,并伴随着圣洁的热心。

7我喜爱怜恤,不喜爱祭祀。你们若明白这话的意思,就不将无罪的,当作有罪的了。8因为人子是安息日的主。(太12:7-8)

13经上说,我喜爱怜恤,不喜爱祭祀。这句话的意思,你们且去揣摩。我来,本不是召义人,乃是召罪人。(太9:13)

F.马可将两个重要的叙述放在了一起(可2:23-28)——安息日为人设立的,以及耶稣是安息日的主。身为弥赛亚,他是律法最权威的解释者。律法的用意是要祝福人,而不是辖制人。法利赛人死板的规定会定罪和伤害百姓。法利赛人“将百姓定罪”——对社会、法律和经济有很严重的影响。

27又对他们说,安息日是为人设立的,人不是为安息日设立的。28所以人子也是安息日的主(可 2:23-28)

1.身为人子,耶稣远胜于大卫,因此他可以为着跟随他之人的益处,将法利赛人所定的传统放置一旁,我们透过耶稣新的作为看到了耶稣的权柄。

2.耶稣宣称人子是安息日的主,因此,所有有关安息日的命令都是在耶稣的权柄之下。

 III.耶稣在安息日医好了手枯干的人(太12:9-14)

A.耶稣利用安息日的争议来强调他要传达的讯息,满足人的需要比遵从律法仪文更为重要,并且声明了谁有权柄来解释律法。

B.耶稣在安息日加利利的一个会堂里医好了一个人(太12:9-14;可3:1-6;路6:6-11)。

9耶稣离开那地方,进了一个会堂。10那里有一个人,枯干了一只手。有人问耶稣说,安息日治病,可以不可以。意思是要控告他。11耶稣说,你们中间谁有一只羊,当安息日掉在坑里,不把他抓住拉上来呢? 12人比羊何等贵重呢。所以在安息日作善事是可以的。13于是对那人说,伸出手来。他把手一伸,手就复了原,和那只手一样。14法利赛人出去,商议怎样可以除灭耶稣。(太12:9-14)

1.耶稣没有避免争议,而是故意引发了一个争议来传讲他的讯息。耶稣冒犯了这些宗教领袖的心,为要将他们恶意的动机显露出来。

2.耶稣对安息日的看法被显明,所以他的敌人在找机会可以合理地控告他,以便在法庭上判他有罪。

3.他们定意要杀耶稣,和之前耶路撒冷领袖们的想法一样。法利赛人对耶稣的辩论不感兴趣,他们只想找一个借口杀他。

4.耶稣通过引用一个众人都能认同的原则,来证明在安息日治病是合理的——即在安息日将牲畜从坑里拉上来,如一个穷农民所做的。如果可以在安息向一只羊显示恩慈,更何况对人类呢!

5.马可强调了耶稣对于他们刚硬的心发出愤怒和忧愁(可3:5)。

5耶稣怒目周围看他们,忧愁他们的心刚硬,就对那人说,伸出手来。他把手一伸,手就复了原。(可3:5)

 IV .主的仆人(太12:15-21)

A.耶稣在加利利的海边医治了许多人(太12:15-21;可3:7-12)。路加福音第六章所记载的耶稣的事工中,没有记载一个片段,即耶稣知道人的敌意,就离开那里,耶稣离开那里是为了避免过早地被犹太当局密谋逮捕,现在还不是他要上十字架的时间。(太12:15-16)

15耶稣知道了,就离开那里,有许多人跟着他,他把其中有病的人都治好了。…17这是要应验先知以赛亚的话说, … (太12:15-17)

1.许多人:犹太人和外邦人从七个地方聚集来到耶稣那里(可3:7-9)

7耶稣和门徒退到海边去。有许多人从加利利跟随他。8还有许多人听见他所做的大事,就从犹太耶路撒冷以土买约旦河外,并推罗西顿的四方,来到他那里。…9他因为人多,就吩咐门徒叫一只小船伺候着,免得众人拥挤他。(可3:7-9)

2.都治好:耶稣的本性和渴望就是医治破碎的生命和身体。

B.以赛亚曾预言弥赛亚道成肉身来到世上,甚至医治外邦人(以赛亚书 42:1-4)。

17这是要应验先知以赛亚的话,说:18“看哪!我的仆人,我所拣选,所亲爱,心里所喜悦的,我要将我的灵赐给他,他必将公理传给外邦。19他不争竞,不喧嚷。街上也没有人听见他的声音。20压伤的芦苇,他不折断。将残的灯火,他不吹灭。等他施行公理,叫公理得胜; 21外帮人都要仰望他的名。”(太12:17-21)

1.耶稣第一次来的时候并没有按照大多数人所期待的方式——以一个成功的君王的身份,使用能力来改变政府和社会秩序,他却是以一个谦卑的仆人身份来到。

2.出人意料的,耶稣以弥赛亚的身份来是如此的谦卑,他对待外邦人也非常友善。他回应冲突时带着谦卑,他去到许多的城里医治受伤的心。

3.我所拣选,所亲爱,心里所喜悦的:天父在耶稣受洗时所说的话(太3:17)以及在耶稣登山变相时所说的话(太17:5),都清楚表明了天父对耶稣的喜悦。

17从天上有声音说,这是我的爱子,我所喜悦的。(太3:17)

4.他会叫公理得胜:公理的另一个说法是胜利。耶稣委身于设立公理,直到他赢得所有国家的胜利。如同以赛亚所预言的,耶稣第一次来时并没有对他的敌人释放审判(赛42:1-4; 61:1-2; 路4:18-19)。

a.经文中审判这个词有三个用法——评估;惩罚;拯救,即纠正错误的事物——因此,要来拯救人脱离罪恶、软弱和疾病。

b.旧约里的审判带给神的子民“拯救”。

5.他不争竞不喧嚷:耶稣没有在街上喧嚷来引发政治或军事革命来对抗罗马,也没有以此来保护自己免受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不公义对待。这种领导方式跟人们所期待的弥赛亚完全不同。当时的以色列人期待弥赛亚来摧毁罗马政府的势力。

 19他不争竞,不喧嚷,街上也没有人听见他的声音。(太12:19)

a.以赛亚预言神的受膏者将不会通过军事力量或暴力来建立他的公正。耶稣拒绝支持那些革命组织,比如对抗罗马人的奋锐党。

b.耶稣第一次来时,他用极大的耐心和谦卑来回应所受到的错误对待,他将这些错误对待都交托在父神的手中(彼前2:23)。

c.他没有与法利赛人或其它任何敌人争竞,而是离开他们。

d.耶稣曾斥责他们假冒为善的领导方式(太12:25-45),但是耶稣没有争辩去说服他们接受他的领导。

C.靠着怜悯得胜:以赛亚曾预言“压伤的芦苇他不折断,将残的灯火他不吹灭,等他施行公理,叫公理得胜”。

20压伤的芦苇他不折断,将残的灯火他不吹灭,等他施行公理,叫公理得胜。21外邦人都要仰望他的名。”(太 12:20)

1.压伤的芦苇:这是指我们生命中的软弱——那些地方还没有被修复,几乎要承受不了了。这里描述了那些软弱受伤的人群,即使一个小小的打击就会受伤害,就像压伤的芦苇受到极小的压力就会折断。

2.将残的灯火:这是指我们生命中没有跟神完全的荣耀所对齐的领域。将残的灯火--挣扎地要保持着燃烧的状态,它闪烁不定,即将熄灭。但是神说他不会让火熄灭,而是他要来实现他在我们生命中的完美计划,只要我们有信心和顺服的心,愿意将自己主权交给他。

3.外邦人都要仰望他的名:他的神迹甚至打动转化了外邦人——这个预言也为了应验他是“世界的救主”(约4:42)。

4.我们看到耶稣在戴上冠冕之前先来拥抱十架。他呼召跟随他的人如何来面对不公正和错误的对待——就是用谦卑和耐心来回应,并且等候主按照他的方式和时间来为我们伸冤。

Previous
Previous

第八讲 耶稣在加利利事工(可1-2;路4-5)

Next
Next

第十讲 十二使徒和登山宝训(路6章;太5-7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