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二讲 天国的七个比喻(太13章)
毕迈可牧师
第十二讲 天国的七个比喻(太13章)
I .简介
A.在这一讲,我们会看耶稣在加利利湖边教导的关于天国的七个比喻。时间为公元28年秋(太13:1-52;可 4:1-34;路 8:4-18)。
B.以色列宗教领袖公开表示对耶稣的敌意。因为被他们拒绝,耶稣开始用比喻来教导,使得天国真理向那些心里刚硬抵挡神的人隐藏。
C.马太福音13章包含了天国的七个比喻——头四个比喻是向会众说的,后三个只向门徒传讲。耶稣用比喻的目的既是为了启示,也是为了隐藏,让真理向接受耶稣的人显明,向拒绝耶稣的人隐藏。
II .以但以理书2章来诠释马太福音13章
A.但以理解释尼布甲尼撒王关于一个像的异梦,这个梦是指四个将要兴起的外邦国家——巴比伦、波斯、希腊和罗马(但2)。
31“王啊,你梦见一个大像,这像甚高,…34你观看,见有一块非人手凿出来的石头打在…35于是金、银、铜、铁、泥都一同砸得粉碎,成如夏天禾场上的糠秕,被风吹散,无处可寻。打碎这像的石头变成一座大山,充满天下。…44当那列王在位的时候,天上的神必另立一国,永不败坏,也不归别国的人,却要打碎灭绝那一切国,这国必存到永远。(但2:31-44)
1.这“非人手凿出来的石头”是指神在地上要显现的他的国度。这石头砸在像上完全摧毁了它(那四个压迫人的国家),然后这小小的石头变成一座大山,充满了天下(但2:34-35)。
2.但2:34-35描述了一个大灾难事件,神的国度大有能力地侵入——石头击碎了压迫的统治。因此,以色列希望一直在寻找的弥赛亚是能完全消除地上的邪恶统治。
B.施洗约翰讲的就是但以理书第2章有关神国近了的讯息(太3:2-12)。罗马帝国是但以理书中的第四个帝国,所以人们想象约翰在宣讲神(耶稣)会在那个时代推翻罗马并在以色列建立他的国度,就像他会倾倒他的灵将糠枇用火烧尽(太3:11-12)。但是耶稣第一次来时,并没有像但以理和施洗约翰字面上所说的——罗马帝国没有被推翻、摧毁,圣灵没有浇灌全地上,神的国也没有充满在全球上。
1那时,有施洗的约翰出来…2“天国近了,你们应当悔改!”…11…但那在我以后来的…他要用圣灵与火给你们施洗。12他手里拿着簸箕,要扬净他的场,把麦子收在仓里,把糠用不灭的火烧尽了。 (太3:1-12)
III .耶稣用比喻的目的(太13:10-17)
A.耶稣解释了他用比喻的原因(13:10-17)——同时揭示和隐藏了真理。耶稣对那些向他硬着心的人们隐藏真理。
10门徒…问耶稣说:“对众人讲话为什么用比喻呢?” 11耶稣回答说:“因为天国的奥秘只叫你们知道,不叫他们知道。 12凡有的,还要加给他,叫他有余;凡没有的,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。 13所以我用比喻对他们讲,是因他们看也看不见,听也听不见,也不明白。”(太13:10-13)
B.天国的奥秘:这些比喻揭示天国的奥秘是如何彰显在这个世代的,这个奥秘在旧约中没有被揭示,只在新约中才被揭示出来。保罗定义这个奥秘是过去被隐藏的,但在现在才被揭示出来给神的子民(西1:26)。这不是一个很难明白的真理,只是在新约中这个神圣的真理才被启示出来。
26…这道理就是历世历代所隐藏的奥秘,但如今向他的圣徒显明了。(西1:26)
C.看也无法看见:许多人在身体上看见和听见了,但在属灵上没有看见和听见。一个人已经领悟或是没有领悟,这与他们个人的接受能力有关。耶稣强调真理不是中性的,它揭示给世人时,要么硬化人心,要么软化人心。
D.耶稣宣告天国已经来到,但它却是用一种超乎人想象和隐藏的方式展现出来,它没有颠覆现今的生活秩序。只有人们用信心和顺服回应时,它才会扩张增长。以色列期待当耶稣再来时,有一个爆炸性的事件出现。尽管耶稣所提到的神国还小,但是在但以理书2章中应许的国度已经存在了。
E.耶稣用了七个比喻来传达出这个奥秘的四部分,或者说是四个新的真理(太13)。第一,他指出在这个世代,对神国的顺服是自愿的,不是被强迫的;
第二,这个国度起初非常小,但是最终将会充满全地;
第三,这个国度伟大的价值将会对许多人隐藏;最终,神在末世审判的日子,将作恶的人从义人中分离出来。
第四,这奥秘就是神国的彰显是阶段性的。
F.坐在大卫宝座上统管全地的弥赛亚,已被旧约先知清楚地揭示出来,所以他不再是个奥秘。但是马太福音13章中,耶稣传达出属灵国度的统治,在他第一次降生世界到第二次再来的世代里,将会逐步加强。他对撒旦国度的审判将被首次显现出来,不再是针对罗马政府或某个人类组织。
G.耶稣首次强调了属灵上的得胜,将会使他的子民能够享受与他之间的关系,并且行在爱心、谦卑和圣洁中。
H.神将会在教会中释放最伟大的复兴,主在最强烈、不断加剧的黑暗中,在教会释放最大的复兴。
2看哪,黑暗遮盖大地,幽暗遮盖万民,耶和华却要显现照耀你,他的荣耀要现在你身上。(赛60:2)
IV .天国七个比喻的背景和摘要
A.耶稣教导天国比喻的背景(太13:1-3;可4:1-2;路8:4):一大群聚集在加利利海边的人迫使耶稣在一艘小船里面讲道(可3:9;路5:3)。
1当那一天,耶稣从房子里出来,坐在海边。 2有许多人到他那里聚集,他只得上船坐下,众人都站在岸上。 3他用比喻对他们讲许多道理,说:“有一个撒种的出去撒种。” (太13:1-3)
B.比喻一(四种土地)和比喻二(麦子和稗子)教导天国的顺服不是强迫的。撒种的比喻提到,当人们听到天国信息之后截然不同的回应。
C.第三个比喻(芥菜种)和第四个比喻(面酵)教导天国开始很小,但是会长成很大。芥菜种的成长强调的是其成长中的内在的和看不见的变化。
D.第五个比喻(藏宝)和第六个比喻(寻珠)教导天国的价值不是大多数人可以看到的。
E.第七个比喻(撒网)教导在末世的时候,恶人将要被除掉。稗子的比喻(第二个比喻)也教导了同样的内容。
V .撒种的比喻和四种土壤(太13:3-9,18-23)
A.向众人传讲撒种的比喻(太13:3-9;可4:3-9;路 8:5-8)这个比喻描述人们听到耶稣教导时心中产生的反应,就像四种不同的土壤。在田间撒种的农民非常熟悉这四种土壤。耶稣在太13:18-23解释这个比喻。
有一个撒种的出去撒种。 4撒的时候,有落在路旁的,飞鸟来吃尽了。 5有落在土浅石头地上的,土既不深,发苗最快, 6日头出来一晒,因为没有根,就枯干了。 7有落在荆棘里的,荆棘长起来,把它挤住了。 8又有落在好土里的,就结实,有一百倍的,有六十倍的,有三十倍的。(太13:1-8)
1.路旁:一些落到了路旁的种子在发芽之前被鸟给吃了(13:4)。
2.土浅石头地:种子落在土浅石头地上会很快生长在很浅的表层土里,因为没有很深的根去汲取必要的水分而死掉(13:5-6)。
3.荆棘:那些落在荆棘里的种子最终会被荆棘丛堵住,并会挤掉幼苗,掠夺种子必要的光和养分而导致死亡(13:7)。
4.好土:一些种子落在好土地里,就会收获庄稼。
B.在每个比喻中,种子都是一样的,但是土壤的接受能力或是每个人在听到天国信息时内心的回应不同。天国的奥秘正是如此,它没有如但以理书2章所表面理解的,用强悍的能力去毁灭邪恶的地上政权。
VI .撒种比喻的解释(太13:18-23)
A.耶稣解释撒种的比喻(太13:18-23;可4:13-20;路8:11-15)。种子就是神的道被撒在四种不同的土地上,好比人对神话语的反应。
19凡听见天国道理不明白的,那恶者就来,把所撒在他心里的夺了去,这就是撒在路旁的了。20撒在石头地上的,就是人听了道,当下欢喜领受,21只因心里没有根,不过是暂时的,及至为道遭了患难,或是受了逼迫,立刻就跌倒了。22撒在荆棘里的,就是人听了道,后来有世上的思虑、钱财的迷惑把道挤住了,不能结实。23撒在好地上的,就是人听道明白了,后来结实,有一百倍的,有六十倍的,有三十倍的。(太13:19-23)
1.路旁:有些种子落在路旁被鸟快速地吃了(13:4)。
2.土浅石头地:种子落在土浅石头地上立刻有一个积极的回应(13:5-6),但是渐渐消失,说明他的回应不深刻或者不真实。
3.荆棘:种子落在荆棘丛里的,最终被世上的思虑和钱财的迷惑挤住(13:7),不能结果实。
4.好土:落在好土壤里的种子有着超乎寻常的产量。十倍结果实的土地被认为是好的,真实的信徒努力遵守神的话语,因此属灵上是多产的。
B.上述头两组人先是宣称有信心,后却被证明信心很浅。他们开始很好,但是没有继续跟从主。他们后来是否得救不是这个比喻的重点。重点不是人宣称有信心,而是他们要持续保持信心。
C.总结:
1.第一种人听了神的道,但是被撒旦偷走了。
2.第二种人听了神的道,但是只是很肤浅的回应。
3.第三种人听了神的道,但是荆棘挤住了种子的生命。
4.第四种人听了神的道,并有着不同程度的收成。
D.接下来的六个比喻说明天国的来到和成长的其他方面。
1.麦子和稗子的比喻说明了教会中的伪君子和背道者。
2.第三和第四个比喻(芥菜种和酵)显示了天国如何扩张。
3.第五和第六(财宝和珍珠)显示了天国的价值及宝贵。
4.第七个(撒网)强化了麦子稗子的比喻,显示了真理的重要性,从而使我们不被欺骗和冒犯。
VII .稗子和麦子的比喻(太13:24-30)
A. 许多人想知道,如果神国已经到来,为何不是更明显地看到得胜的景象?如果耶稣是弥赛亚,为什么这么少人接受他的领导?
在第一个比喻中,撒种人使用相同的种子。在稗子和麦子的比喻里,我们看到两个人(一个农夫和他的仇敌)在播种不同的种子。
24耶稣又设个比喻对他们说:“天国好像人撒好种在田里, 25及至人睡觉的时候,有仇敌来,将稗子撒在麦子里就走了。 26到长苗吐穗的时候,稗子也显出来。 27田主的仆人来告诉他说:‘主啊,你不是撒好种在田里吗?从哪里来的稗子呢?’ 28主人说:‘这是仇敌做的。’仆人说:‘你要我们去薅出来吗?’ 29主人说 ‘不必,恐怕薅稗子,连麦子也拔出来。 30容这两样一齐长,等着收割。当收割的时候,我要对收割的人说:先将稗子薅出来,捆成捆,留着烧,唯有麦子要收在仓里。’”(太13:24-30)
B.这个比喻解释了审判的延迟——这是耶稣教导中最难理解的部份之一。神的子民先不将麦子与稗子分开,因为神将在末世收割时才做。因此,耶稣那时候没有摧毁邪恶的罗马暴政。
C.耶稣自己解释这个比喻(13:36-43),教导说审判将被推迟到世代的末了。
37他回答说:“那撒好种的就是人子,38田地就是世界,好种就是天国之子,稗子就是那恶者之子, 39撒稗子的仇敌就是魔鬼,收割的时候就是世界的末了,收割的人就是天使。 40将稗子薅出来用火焚烧,世界的末了也要如此。 41人子要差遣使者,把一切叫人跌倒的和作恶的,从他国里挑出来, 42丢在火炉里,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。 43那时,义人在他们父的国里要发出光来,像太阳一样。有耳可听的,就应当听!(太13:37-43)
1.好的种子代表耶稣的信徒,而稗子是撒但的儿子(约8:44)。魔鬼是敌人,收割是世代的末了(约3:13),收割者是天使(太24:30-31;25:31)。这个田野是指世界,表明超越以色列以外的全球救赎使命。
2.上帝将允许义人和恶人在这个时代共存,但他最后将把恶人分别出来审判他们,同时聚集公义的人在他的国中直到永远。
3.问题在于稗子与麦子紧密地混在一起——麦子在人拔出稗子时会被一同拉起。这个时代是好人和坏人的混合,这通常令人难以接受,特别是当恶人发达和义人受苦。
D.耶稣不是吩咐我们避免在教会中面对罪恶(太18:15-20;林后5)。
E.这个比喻描述了他回来时将发生的事件顺序(太24:37-41;路17:26-37)。耶稣将与天使一起执行义人和恶人的最后审判(太16:27;25:31-33)。
F.公义的人将得到“必发光如星”的奖赏(但12:3)。
VIII .芥菜种和面酵的比喻(太13:31-33)
A.耶稣将天国比作一粒芥菜种和一团面酵——天国将从开始时的微不足道增长到极大的体积(芥菜种)并且有着巨大的影响力(面酵)。神主权的彰显是从耶稣的一小群未曾受教的门徒开始。
B.芥菜种的比喻(太13:31-32;可4:30-32;路13:18-19)强调天国不可推知的特点,就是以微小的开端逐渐增长的方式。如果人们以为天国的降临会以一场浩劫的方式出现,那么就会错过天国现在的作用。
31他又设个比喻对他们说:“天国好象一粒芥菜种,有人拿去种在田里。 32 这原是百种里最小的,等到长起来,却比各样的菜都大,且成了树,天上的飞鸟来宿在它的枝上。”(太13:31-32)
C.面酵的比喻或者是藏在面里的酵(太13:33;路13:20-21)和芥菜种传达了类似的信息, 强调天国最初的微不足道到最后所发展的极大规模。耶稣将天国的增长比作一团面酵般,起初是看不见的,而且悄无声息。然而,无论别人说什么,我们完全可以相信,天国的未来是极为荣耀的。
33他又对他们讲个比喻说:“天国好象面酵,有妇人拿来,藏在三斗面里,直等全团都发起来。”(太13:33)
IX .宝藏、寻珠的比喻(太13:44-46)
A.这些比喻强调天国的价值和隐藏。天国实在太贵重了,使我们值得变卖所有的一切来换取。问题在于它的价值是隐藏的,不是每一个人现在都看得见,但是在不久的未来,每个人终会看见。
44 天国好象宝贝藏在地里,人遇见了就把他藏起来,欢欢喜喜的去变卖一切所有的,买这块地。45 天国又好象买卖人寻找好珠子, 46 遇见一颗重价的珠子,就去变卖他一切所有的,买了这颗珠子。(太13:44-46)
B.宝藏和珍珠可以解释为耶稣(天国的大君王)或者天国。
X .撒网的比喻(太13:47-50)
A.天国好像网撒在海里,捕获有好的也有坏的。
47天国又好象网撒在海里,聚拢各样水族, 48网既满了,人就拉上岸来,坐下,拣好的收在器具里,将不好的丢弃了。 49世界的末了也要这样。天使要出来,从义人中把恶人分别出来, 50丢在火炉里;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。(太13:47-50)
B.这告诉我们,许多人自称是基督徒,也宣称与天国有联系,并非都是真实的信徒。当末世来的时候,不论是义人还是恶人都要根据他们的真实内心受审。主要按照他的时候除去那些恶人。